单项选择题
1.多模光纤传输光信号的原理是(C)。
A.光的折射特性
B.光的发射特性
C.光的全反射特性
D.光的绕射特性
解析:多模光纤传输光信号的原理是光的全反射特性
2.用PCM对语音进行数字量化,如果将声音分为128个量化级,采样频率为8000次/秒,那么一路话音需要的数据传输速率为(A)
A.56kb/s
B.64kb/s
C.128kb/s
D./s
解析:声音信号需要128个量化级,那么每采样一次需要log₂128=7bit来表示,每秒采样8000次,那么一路话音需要的数据传输速率为=56kb/s.
3.两个网段在物理层进行互联时要求(C)。
A.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链路层协议都可以不同B.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链路层协议都要相同 C.数据传输速率要相同,但数据链路层协议可以不同 D.数据传输速率可以不同,但数据链路层协议要相同
解析: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建立在物理通信介质的基础上,作为与通信介质的接口, 用来实现数据链路实体之间的透明比特流传输。在物理层互联时,各种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如果不同,那么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发送方的速率高于接收方,接收方来不及接收导致溢出(因为物理层没有流量控制),数 据丢失。 2)接收方的速率高于发送方,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但效率极低。 综上所述,数据传输速率必须相同。 另外,数据链路层协议可以不同,如果是在数据链路层互联,那么要求数据链路层协议也要相同。对此总结是:本层及本层以下协议必须相同,本层以上协议可以不同。 注意,在物理层互联成功,只表明这两个网段之间可以互相传送物理层信号,但并不能保证可以互相传送数据链路层的帧,要达到在数据链路层互通的目的,要求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链路层协议都相同。
4.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一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D).
A.800ms、
B.801ms、
C.、800ms
D.、801ms
解析:传输图为:甲——路由器——乙。在题目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不同 分为,不考虑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只考虑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本题中忽略传播时延,因此只针对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计算发送时延即可。计算报文交换的发送时延。报文交换将信息直接传输,其发送时延是每个结点转发报文的时间。 而对于每个结点,均有发送时延T=8Mb/10Mb/s=0.8s,由于数据从甲发出,又被路由器转发1次, 因此一共有2个发送时延,所以总发送时延为1.6s,即报文交换的总时延为1.6s,排除A、B选项。计算分组交换的发送时延。在所有分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总的发送时延应为第1个分组到达接收端的时间,加上其余所有分组等待第1个分组在第1个结点的时间t,即总的发送时延T=t1+(n-1)t,其中t1为第1个分组到达接收端的时间,n为分组数量,t为第2个分组等待第1个分组从第1 个结点发送完毕的时间。首先计算t1,同样,分组1从甲发送,被路由器转发,一共有2个发送时延,即t1=(10kb/10Mb/s)x2=2ms。其次计算分组数量n,由于忽略分组头开销,因此n=8Mb/10kb=800。因为t=10kb/10Mb/s=1ms,所以将结果代入T的公式,求得发送时延T=801ms。
5.物理层的接口的哪个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C)
A.机械特性
B.电气特性
C.功能特性
D.过程特性
解析:物理层的四个特性:①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②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范围。③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某一电平的电压意义。④过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6.跳频扩频技术的发明人是(C)
A.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
B.哈利·奈奎斯特
C.海蒂·拉玛
D.尼古拉·特斯拉
7.A 4-kHz is every 1 msec. How does the data rate if the is noisy, with a -to-noise ratio of 30 dB?(D)
A.19.
B.19.
C.39.
D.39.
解析:分贝数=10lg(S/N)=30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不同 分为-计算机网络物理层测试2,所以S/N=1000,由香农公式得:最大比特率=Blog₂(1+S/N)=4×log₂(1001)≈39.
8.在物理层接口特性中,用于描述完成每种功能的时间发生顺序的是(C)
A.机械特性
B.功能特性
C.过程特性
D.电气特性
9.若信道在无噪声情况下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不小于信噪比为30dB条件下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则信号状态数至少是(D).
A.4
B.8
C.16
D.32
解析:可用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计算无噪声情况下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用香农第二定理计算有噪信道极限数据传输速率。2Wlog₂N≥Wlog₂(1+S/N),W是信道带宽,N是信号状态数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不同 分为,S/N是信噪比。分贝数=10lg(S/N)=30,所以S/N=1000。将数据代入公式,可得N²≥1001,则信号状态数至少是32。
10.以下关于单模光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光纤越粗,数据传输速率越高
B.如果光纤的直径减小到只有光的一个波长大小,那么光沿直线传播
C.光源是发光二极管或激光
D.光纤是中空的
解析:光纤的直径减小到与光线的一个波长相同时,光纤就如同一个波导,光在其中没有反射,而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单模光纤。
11.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差异不仅在于它们所覆盖的范围不同,还主要在于它们(B)。
A.所使用的介质不同
B.所使用的协议不同
C.所能支持的通信量不同
D.所提供的服务不同
解析: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它们所覆盖范围的不同,还在于它们所采用的协议和网络技术的不同,广域网使用点对点等技术,局城网使用广播技术。
12.在n个结点的星形拓扑结构中,有(A)条物理链路
A.n-1
B.n
C.n(n-1)
D.n(n+1)/2
解析:星形拓扑结构是用一个结点作为中心结点,其他n-1个结点直接与中心结点相连构成的网络。中心结点既可以是文件服务器,也可以是连接设备。常见的中心结点为集线器。
13.在OSI参考模型中,第n层与它之上的第n+1层的关系是(A)
A.第n层为第n+1层提供服务
B.第n+1层为从第n层接收的报文添加一个报头
C.第n层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
D.第n层和第n+1层相互没有影响
解析:服务是指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每层只能调用紧邻下层提供的服务(通过服务访问点),而不能跨层调用。
14.计算机网络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A.网络的作用范围
B.网络的拓扑结构
C.网络的通信方式
D.网络的传输介质
解析:按分布范围分类: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个人区域网。按拓扑结构分类:星形网络、总线形网络、环形网络、网状网络。按传输技术分类: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按使用者分类:公用网、专用网。按数据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因此,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可将网络主要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在较小范围内布置的一定是局域网,而在较大范围内布置的一定是广域网
B.城域网是连接广域网而覆盖园区的网络
C.城域网是为淘汰局域网和广域网而提出的一种新技术
D.局域网是基于广播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广域网是基于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
解析:区别局城网与广域网的关键在于所采用的协议,而非覆盖范围,而且局域网技术的进步已使其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达到几千米的范围。城域网可视为为了满足一定的区域需求,而将多个局域网互联的局域网,因此它仍属于以太网的范畴。最初的局域网采用广播技术,这种技术一直被沿用,而广域网最初使用的是交换技术,也一直被沿用。
16.在OSI参考模型中,在网络层将数据封装成(D)后送至数据链路层
A.数据流
B.报文
C.路由信息
D.分组
解析:在OSI参考模型中,在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的单位都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具体而言,在传输层称为报文段(TCP)或用户数据报(UDP),在网络层称为分组或数据报,在数据链路层称为帧,在物理层称为比特。
17.A has an n-layer . (not to any layer) of M bytes. At each of the , an h-byte is added. What of the is with ?(A)
A.hn/(hn+M)
B.hn/M
C.h(n-1)/(hn+M)
D.h(n-1)/M
解析:系统具有n层协议层次结构。应用程序(不属于任何层)生成长度为M字节的消息。在每个层上,都添加了一个h字节头。网络带宽中用报头填充的为hn,占总的比例为hn/(hn+M)
18.因特网采用的核心技术是(A)。
A.TCP/IP
B.局城网技术
C.远程通信技术
D.光纤技术
解析:协议是网络上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时所共同遵守的约定,没有协议的存在, 网络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在因特网中应用的网络协议是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TCP/IP协议,它是因特网的核心技术。
19.协议是指在(D)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或约定
A.同一结点的上下层
B.不同结点
C.相邻实体
D.不同结点对等实体
解析:协议是为对等层实体之间进行逻辑通信而定义的规则的集合
20.将用户数据分成一个个数据块传输的优点不包括(D)
A.减少延迟时间
B.提高错误控制效率
C.使多个应用更公平地使用共享通信介质
D.有效数据在协议数据单元(PDU)中所占比例更大
解析:将用户数据分成一个个数据块传输,由于每块均需加入控制信息。因此实际上会使有效数据在PDU中所占的比例更小。其他各项均为其优点。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weixin_50522741/article/details/12512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