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也温柔

计算机科学知识库

计算机网络信道利用率 计算机网络笔记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一节:概念与功能

  一、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将独立的、分散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讯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有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

  二、功能

  (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共享软件、硬件、数据;

  (3)负载均衡;

  (4)提高可靠性;

  (5)分布式处理:平台;

  第二节:组成与分类

  一、组成

  (1)从组成部分来看,由硬件、软件、协议三大部分组成,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

  (2)从工作方式来看,可以分为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如:C/S方式与P2P方式)与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3)从功能组成来看,可以分为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其中通信子网主要是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子网主要是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处理;

  二、分类

  (1)按分布范围分:广域网(WAN)采用交换技术、城域网(MAN)、局域网(LAN)采用广播技术、个人区域网(PAN);

  (2)按传输技术分: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通信信道)、点对点网络(采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3)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4)按拓扑结构分:总线型、网状型(常用于广域网)、环形、星型;

  (5)按使用者分:公共网、专用网;

  第三节:性能指标

  一、速率

  (1)速率:即数据率又称数据传输率和比特率;

  (2)单位:b/s、Kb/s、Mb/s、Gb/s、Tb/s;

  二、带宽

  指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赫兹(Hz), 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比特每秒”,b/s,kb/s,Mb/s,Gb/s。

  三、吞吐量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kb/s,Mb/s等,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四、时延

  指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是s。

  分类: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长度/信道带宽(或数据长度/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数据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输速度;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输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五、时延带宽积

  又被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六、往返时间RTT

  发送方从发送开始,到发送方送到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收到后立即确认)所经历的所有时间。

  七、利用率

  分为信道利用率与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总的时间计算机网络信道利用率 计算机网络笔记,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第四节:分层

  一、分层

  分层的原则: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2.每层之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3.结构上可分割开。每层都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5.整个分层结构应该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分层:1.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叫对等实体。

  2.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协议是水平的;

  3.接口:上层使用下层的入口;

  4.服务:下层为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服务是垂直的。

  SDU服务数据单元: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

  PCI协议控制信息: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

  PDU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

  第五节:协议

  一、OSI

  目的: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

  OSI七层模型: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应用层: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用于文件传送的FTP、用于电子邮件的SMTP、用于万维网的HTTP。

  表示层:主要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达方式,功能:1、数据格式变换;2、数据的加密与解密;3、数据压缩和恢复。

  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也是建立同步(SYN),功能:1、建立、管理、终止会话;2、使用校验点使得会话从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同步点恢复通信,实现通信同步。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功能:1、可靠传输与不可靠传输;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4、复用分用。

  网络层: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计算机网络信道利用率,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功能:1、路由选择;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4、拥塞控制。

  数据链路层: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帧,功能:1、成帧(定义帧的开始于结束);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4、访问(接入)控制(控制对信道的访问)。

  物理层: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能够在链路上传送),传输单位是比特,功能:1、定义接口特性;2、定义传输模式(单工、双工、全双工);3、定义传输速率;4、比特同步;5、比特编码。

  二、TCP/IP

  TCP/IP五层模型:

  应用层(报文)

  传输层(报文段)

  网络层(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帧)

  物理层(比特)

  应用层:支持各种网络应用;

  传输层:进程—进程的数据传输;

  网络层: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数据路由与转发;

  数据链路层: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封装成帧;

  物理层:比特传输;

  三、OSI与TCP/IP协议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1、都分层;

  2、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

  3、可以实现异构网络的互联与互通。

  区别:1、OSI定义三点:服务、协议、接口;

  2、OSI先出现,参考模型先于协议发明计算机网络信道利用率,不偏向特定协议;

  3、TCP/IP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异构网互联问题,将IP

  作为重要层次;

  4、 OSI TCP/IP

  网络层 无连接+面向连接 无连接

  传输层 面向连接 无连接+面向连接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qq_48769098/article/details/127401479